《正本清源︰加密貨幣騙案的本質》
《正本清源︰加密貨幣騙案的本質》
撰稿人:
George Yim
執行總監, Crypto HK 香港加密資產
近日,觀塘鴻圖道一宗涉及加密貨幣交易的詐騙案震驚社會,一名受害人在工廠大廈內被騙走100萬港元現金。此事件再次掀起公眾對加密貨幣騙案的熱議,令人不禁質疑加密貨幣行業的安全性。然而,這些所謂的「加密貨幣騙案」是否真的與加密貨幣本身有關?本文將剖析騙案的本質,並提出政府應如何從根源杜絕詐騙行為。
長期以來,加密貨幣行業在大眾眼中彷彿是詐騙溫床,投資加密貨幣除了面對市場波動風險,還需承擔極高的受騙風險。媒體經常將各種詐騙案件與加密貨幣掛鉤,營造出行業亂象的印象。然而,細究之下,許多騙案的本質其實與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技術並無直接關聯,加密貨幣僅僅被用作最終的提現渠道。
常見的「加密貨幣騙案」包括以下幾類:首先是網路情緣騙案,騙徒通過線上平台與受害人建立關係,隨後誘導受害人投資虛假的「加密貨幣項目」,最終騙取金錢;其次是假交易所騙案,騙徒偽裝成正規交易所,誘騙受害人將加密貨幣轉入其控制的地址;還有假訊息騙案,騙徒通過看似可信的短訊或電郵,誘導受害人點擊惡意連結,植入木馬程式竊取加密錢包的資產。
然而,上述騙案的本質並非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技術所獨有,而是利用社會工程學降低受害人的戒心,誘導其在不知不覺間犯錯,最終盜取財物。這種手法與傳統詐騙無異。例如,在傳統網路情緣騙案中,受害人可能通過微信轉帳給騙徒,但我們不會將其標籤為「微信騙案」;同樣,倫敦金騙案可能涉及銀行轉帳,但我們也不會稱之為「銀行騙案」。將加密貨幣騙案單獨放大,實屬以偏概全。
無可否認,騙徒偏好使用加密貨幣作為提現渠道,原因在於其跨地域、快速結算的特性,增加了追蹤和追討騙款的難度。然而,這些特性恰恰是金融行業長期追求的目標,也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積極推動的創新方向。若因為防範騙案而限制加密貨幣的發展,無疑是因噎廢食。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有效保護市民免受詐騙侵害?
事實上,上述騙案大多依賴網絡釣魚手法,通過電話、短訊或社交平台誘騙受害人上當。市民對詐騙電話和釣魚訊息的泛濫早已深感無奈:為何電話號碼實名制推行多年,卻鮮有聽聞憑號碼追捕騙徒的案例?為何社交平台上的詐騙頁面屢禁不止?這些問題反映出執法漏洞和監管不足,成為騙徒肆虐的溫床。原因在於執法機關對電訊渠道的監管力度不足。為堵塞漏洞,政府應採取一些具體措施:例如完善電話號碼實名制執法機制,強制電訊商定期核查異常活躍的號碼,例如短時間內發送大量短訊或撥打大量電話的號碼,並將可疑號碼列入黑名單,限制其使用。又或與電訊商合作建立即時監測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短訊和電話內容,識別釣魚訊息的模式,例如包含可疑連結或關鍵詞的訊息,自動攔截並向執法機關舉報。亦可要求社交平台加強內容審查,設立專門的詐騙監測小組,定期掃描並刪除詐騙頁面或廣告,並對屢次違規的帳戶實施永久封禁。以上只是隨便一位香港市民都可以想到的一些對策,執行上亦很大情度上使用人工智能,無需大幅增加現有架構,但不知為何政府一直視而不見。
因此,我們呼籲政府在規管新型支付系統的同時,加大力度執行現有法規,堵塞執法漏洞。加強對電訊渠道和社交媒體的監管,及時阻截詐騙訊息,壓縮騙徒的行騙空間,方為保護市民的釜底抽薪之策。只有從源頭治理詐騙亂象,才能讓加密貨幣等新興技術在安全環境下為香港的金融創新作出貢獻。